中新网上海11月28日电 (记者 郑莹莹)28日下午,在沪郊的一个宠物食品生产厂房里,一排橙色的机械臂正将传送带递来的一个个纸箱自动码垛好,以待运输。
11月28日下午,该厂房里,机械臂将一个个纸箱自动码垛好,以待运输。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摄
厂房里基本以机器为主,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在一端进行生产线调试。
现场,上海福贝宠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负责人蔡京定告知,厂房在2018年设计之初便瞄准自动化方向,但后来发现仅仅自动化还不够,于是开始做智能化,“我们这里有上千台设备,对网络要求相对高,于是我们引入5G。”
宠物食品生产分为原料配备、生产加工、封装储存、仓库发货四个环节。上海移动为其量身制定了5G全连接工厂整体方案,采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通信技术,推动生产的各个功能模块数字化升级。
5G全连接工厂是基于5G、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工厂,能更好地体现5G低时延、高带宽、广连接的特点。在5G全连接环境下,机器设备之间通过5G通信“沟通”,实现智能自动化生产。
比如,工厂在生产线各环节部署了感知设备,通过5G网络可以实时监控包括喂料器频率、膨化腔温度等重要数值,当发生异常情况时,系统会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蔡京定说,10年前的传统工厂里,两条生产线需要七八个人工作,有了5G全连接工厂,两条生产线仅需两三人。他进一步表示,这不仅是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工厂还可以通过数据溯源,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伴随“它经济”的升温,越来越多萌宠主人对宠物口粮精挑细选,也带动宠物食品生产的制造升级。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松江分公司副总经理顾秋峰在受访时表示,该宠物食品生产线相对标准化,进行智能化升级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改动,5G的引入主要是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可调度性。
目前智能工厂的推动难点在哪?顾秋峰认为,如果对既有生产线进行智能改造,企业有一定的成本压力,因此要找到企业生产的痛点、难点,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提升。比如,可以建议企业先进行部分智能改造,包括部分生产线进行智能改造或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智能改造,以此一步步推动“智”造升级。
不破不立,“智”造升级对很多制造企业来说已是势在必行。上海也一直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根据《上海市推进智能工厂建设领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按“金字塔型”分级建设智能工厂,到2025年,建设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评选出1000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完)
中新网金华11月28日电(董易鑫)下午3时许,在浙江金华东阳市,电影放映员蔡华平像往常一样把投影器、幕布、音响、板凳等装车,他在为两个多小时后即将放映的电影做准备。像这样一个人准备,一个人驱车下乡放电影的日子,他已度过20余年。
电影放映员蔡华平搭建幕布。 吴柳静 供图
蔡华平今年64岁,在当地从事电影放映员工作已有44年,其中放映流动电影也有20余年。如今,他一个人负责放映该市六石街道和江北街道下辖的几十个乡村的电影,一年下来最少也有200多场。
“之所以干这个(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因为我老爸也是放电影的。”蔡华平说,在他年少时的农村记忆里,父亲总带着他跑到15公里外去看电影。后来,得益于“免费送电影下乡”等政策的出台,父亲开始在村子里当放映员,村民在家门口也能看上“时髦”的电影。
儿时的耳濡目染,让蔡华平对电影放映工作充满热爱。如今,这份热爱已转变为一份责任。
“放电影的工作就是搞服务,送文化。我最早放电影是16毫米胶片,后来发展到35毫米胶片。刚开始,村子里都是矮矮的房子,现在都是小洋楼。”蔡华平说,这些年,他既见证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对于这份事业,他觉得蛮自豪的。
电影放映员蔡华平书写放映日志。 吴柳静 供图
随着夜幕降临,越来越多六石街道后里村的村民聚集广场,今天放映的是戏曲片,更是吸引村里的老人。“他放(电影)的时候,村里都是很热闹,很多人来看。”村民王菊芳说。
东阳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放映部主任胡东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从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电影“2131工程”,东阳便启动了送电影下乡,十几年来每年平均送7200场电影下乡,600场左右进校园,累计近13万场。
“东阳在我的记忆当中是出门挣钱的人很多,留在村子里面很多老人。有送电影下乡以后他们特别喜欢,如果有适合他们的片子比如说戏曲片,他们都会来看电影,也是丰富文化生活。”胡东说。(完)